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小科普 >> 正文
    • 心理知识小科普

决策中的麦穗理论和37%法则

发布日期:2024-12-19    浏览次数:

麦穗理论和37%法则都是决策科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帮助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最佳决策。

麦穗理论: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要求是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第二个弟子一直在寻找最大的麦穗,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个弟子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还是只观察,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摘下第一支他遇到的属于“大”类中的麦穗,然后走到终点。

麦穗理论包含的决策:

1.不可逆决策环境:麦穗理论中的决策背景是不允许回头,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决策(如职业选择、购房等)。

2.选择时机:过早选择,可能错过后续更好的选项;犹豫太久,则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3.机会成本:强调因过度追求完美或犹豫不决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这也是决策科学关注的核心。

麦穗理论的心理策略:

1.后悔与选择:对比已选与未选的,总希望选择更优的选项,这种心理常导致决策困难。

2.见好就收:麦穗理论提示我们,在观测到一个不错的选择时,应考虑及时做出决策,以避免因贪心错过机会。

3.合理的满意性:而非绝对的最优性,即在决定中寻找一个可接受的满意水平,而不是不断追求最优水平。

麦穗理论的实际应用:

1.职业选择:在选择工作岗位时,一个过分追求最佳机会的心态,可能导致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

2.投资决策: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机会时,需平衡“见好就收”和“等待更好时机”之间的关系。

3.择偶过程:在伴侣选择过程中,麦穗理论建议适时满足于一个满意的标准,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更好。

麦穗理论在决策科学中主要用来说明在不可逆条件下,人们如何平衡选择时的决策时机和满意标准。理解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的重大决策中,找到适度平衡,从而有效避免因过于犹豫导致错失良机。

37%法则:这个法则来自于最优停止理论,当你面对一系列候选选项时(如雇用员工、选购物品等),在前37%的选项中进行观察和评估,并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第一个比之前最佳选项更好的。

假设你有n个选项,最优策略为观察前37%的选项而不做最终选择。记录下这段时间内的最佳选择标准。在随后的选项中,选择第一个超过前段观测期内最佳标准的选项。

37%给予我们的启示:

初期阶段的学习:通过前期的观察,积累对待选项的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后期的选项。

平衡探索与利用:37%法则在探索(了解选项)与利用(做出决策)之间找到平衡。

风险管理:减少因为过于犹豫或过快决定带来的风险。

37%法则提供了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中做出合理选择的策略。通过定期观察并果断决策,这一法则帮助决策者在众多选择中增加选出最佳选项的概率。虽然无法确保绝对最优,但是一种均衡且有效的停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