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小科普 >> 正文
    • 心理知识小科普

叠音对消费者道德反应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4-11-15    浏览次数:

叠音,一种奇妙有趣的重叠式语音结构。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中总是充满了叠音的存在:“吃饭饭”、“睡觉觉”、“洗香香”。叠音并不仅限于亲子的互动中。想象你是个男生,买了一份麻辣兔头想和女朋友一起分享。从来没有见过这道“美食”的她知道这是兔头后,反问你“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你还会继续无动于衷地享受美食吗?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日常生活,叠音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常见,是一种频繁出现的品牌命名方式。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娃哈哈”、“香飘飘”、“旺旺”、“盼盼”等一系列传统行业品牌外,新兴的互联网品牌也偏爱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我们日常打车离不开的“滴滴出行”,搬家运货时想到的“货拉拉”,精打细算网购时点开的“拼多多”、“淘点点”,上网学习时打开的“哔哩哔哩”,打工人必备的“钉钉”……有没有发现,原来我们竟然被叠音包围了!

心理学家发现13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够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叠音词,并且父母们也经常使用叠音与婴儿对话。在这种语境的熏陶下,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叠音与婴儿联系在一起。这种与婴儿相关的自然联想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婴儿图式”,它能够增加品牌的温暖感知,降低品牌的能力感知,也就是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看重产品带来的情绪情感价值,而不是实用价值。

(图源网络,侵删)

在我们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中,当企业发生违规事件时(如企业发布低俗的广告、药企为了超额利润涨价而不顾病人购买能力、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制定霸王条款),叠音的品牌名称可以减弱消费者的道德反应,比如愤怒、厌恶、指责、惩罚意图。因为叠音会让人们觉得品牌的思考能力很低,即品牌的主观作恶的意图较低,也就降低了人们对于品牌的消极反应。而这种“减弱效应”正是企业想要的效果。

而当企业在道德事件中受到伤害时(如企业受黑客攻击导致商业机密泄露、企业被其他企业制定的霸王条款伤害),叠音的品牌名称可以加强消费者的道德反应,比如同情、怜悯、购买支持意图。因为叠音会让人们觉得品牌的感受能力很高,即品牌受到伤害后会感受到痛苦,从而提高了人们对于品牌的积极反应。而这种“增强效应”也正是企业想要的效果。

叠音是万能的吗?

(图源网络,侵删)

当然不!各类道德违规事件的严重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道德违规事件(如企业的低俗广告)是对社会风气与公序良俗的危害,而有的道德违规事件(如毒奶粉事件)则涉及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甚至违法。因此,叠音效应只能存在于危害性较低的道德违规事件中。当品牌的道德违规事件的危害性较高时,叠音并不能起到缓和消费者负面道德反应的作用。

最后,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不仅是企业会给自己取叠音名称,用户也会使用叠音来称呼某个品牌,那么,这个时候,也会产生一样的效应吗?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