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小科普 >> 正文
    • 心理知识小科普

中西医的情绪解读——“思”与正念(上)

发布日期:2024-04-07    浏览次数:

情志,是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情绪,包括情感的特有称谓,它被理解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其中,“情”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志”为五志,包括喜、怒、思、悲、恐。而西医基于情绪的分类取向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可以分为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和若干复合情绪。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一对应,而近代西医几乎所有关于情绪的研究都是基于生物性的。由此可见,中西医对于疾病与健康的论述都较重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紧密联系。

人生在世,各种变化贯穿始终,相较于西医怒、喜、哀、惧四种较为外显的情绪分类,中医的“思”更为特殊而含蓄。那么,“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中医认为,思,是一种元情绪,即喜怒哀乐之未发时的状态,它好似中国国画中的留白,含而未发却意境深远。人处于“思”时的状态松弛,但并不松懈,这时人们不在任何状态中,更像在一种有意为之的恬静豁达。

“思”也是人的能量聚集的状态。中医常说,思则气结,也就是说能量过度的聚集会引发危险。过度关注自身会导致对外界的觉察能力下降,在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就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称为内伤七情。

要达到适度的“思”的状态,首先要学会收心。现代社会大数据的定向投放会让人固步于“信息茧房”中,常“思”的人能对抗这个时代的肤浅和浮躁,外在的知识经过“思”会变成内生的智慧。想要获得“思”的状态,首先要屏蔽周围信息,留一些时间空间,让自己跟自己在一起。

“思”更是一个自我放空的状态。“无为”方能获得“正念”,静心冥想的过程是滋补自我能量的过程,亦是人生态度的锤炼。正念是呼吸,是行走,是平常禅。一行禅师曾这样描述:“正念应从‘呼吸’开始,一直练习到觉知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瞬间的移动,每一丝意念与感觉,每一件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并在一瞬间召回涣散的心思,整合成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