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小科普 >> 正文
    • 心理知识小科普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

发布日期:2024-04-03    浏览次数: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在这特殊的日子里难免令人想起故去的亲人、朋友,从而产生哀伤的情绪。

哀伤是指人们内心的痛苦、悲伤和忧愁,是人类正常的情感反应,通常来自于失去、失败、患病或其他特殊的生活事件。

适度的哀伤可以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提高人际关系质量。但过度的哀伤(超过6个月且难以随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可能会变成病理性哀伤(延长哀伤障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引起重视。

当人们遭遇到失落、悲伤、离别等情感刺激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哀伤表现,比如:哭泣、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社交退缩等。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哭泣,通过哭泣来表达不适、心痛的情绪,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此外,抑郁也是哀伤的一个表现形式,人们会感到情绪低沉、消极,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

失眠也是哀伤表现的一种形式,大脑在睡眠状态下会对否认和忘却痛苦的过程进行消化和整合,但是受到情绪影响,人们往往难以入睡。此外,感情不稳定和食欲下降,社交减少等行为也常常出现在哀伤情绪之中。哀伤和悲痛是正常的情感体验,但需要寻求适当的支持、帮助来缓解哀伤情绪,并尝试拾起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

关于如何应对哀伤,以下是几个心理学方面的建议:

一、自我照顾

听从身体需要并注意自我照顾,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哀伤状态时可以进行简单、有益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身体护理活动等,让身体得到比平时更好的照顾,并努力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接受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哀伤时,情绪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虽然这时候表达情绪可能非常困难,但是打开自己并连接他人可以帮助我们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缓解不良情绪。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感受并发泄情绪,尤其是在亲人离世后的最初几年。接受这些情绪,不要试图抑制或压抑它们。你也可以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专门用来哭泣或思考过去的回忆。

三、寻找支持

要抵触受到其他人的帮助,情感支持和他人的陪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这一时期,让我们感受到关心、温暖,体会到“我不是独自一人”。和家人互相陪伴、彼此支持,与好友分享你的感觉,或者参加一些纪念活动。这些都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你缓解悲伤情绪。

四、采取必要的仪式寄托哀思

在清明节用故人曾经喜欢的仪式,如分享老照片等方式与家人一起表达心中的伤痛和对逝者的思念,寄托衰思,让健在的人与逝者作告别。这不是忘却,也不是斩断联结,而是让生者将这种联结转移到新的生活中。

五、培养积极情绪

尽管现在你感到难过,但是你可以通过培养积极情绪来缓解这种情绪。例如,你可以回顾和感恩逝去亲人的生命、回忆亲人曾经给你带来的快乐、或者记下那些你感到自豪的家族传统。

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质量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能够帮助你缓解情绪。同时,不要沉迷于过多的工作、饮食或娱乐活动。

七、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果哀伤的程度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持续的时间超过4~6周,甚至有轻生等负性情绪时,建议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进行诊疗或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寻求帮助,以免哀伤过度,影响身心健康。

缅怀故人,贵在心意。逝者已矣,生者珍重。唯有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才能回报每个爱你的人。相信那个一直让你想念的人,一定也在默默守护你,希望你健康、快乐、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