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又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不但包含“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的含义。又充满“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诗意。

历史渊源
芒种,“芒”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而“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芒种时节气温开始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时节,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农时节令的总结。
农事活动
在芒种期间,需要及时抢收豌豆、蚕豆、小麦等在田夏的熟作物,以确保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还需要进行中耕除草、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工作,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是旱地农业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除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芒种时节还有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煮梅、打泥巴仗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令的氛围,也体现了农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芒种习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煮梅
每年五六月份是青梅成熟的时节,《三国》中有无人不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中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芒种时期是我国农民们忙碌的时节,也是人们享受美食、传承文化的时刻。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得炎热,为迎接夏至的到来,我们要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